刘亚楼:8年抗战跑去苏联,为何还能授衔上将?去世葬礼堪比国葬
1955年,我方组织在中南海为那些对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将领们进行授衔。上将、中将、少将等等,每个人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这恰恰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可。
这场授衔仪式中,“刘亚楼被授上将”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在常人们看来,刘亚楼在抗战期间都没有参与作战,一直在苏联待着,直到抗战结束后才回国,最后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如此庄重和严肃的一种荣誉身份,就这样随便赋予了别人?
首先笔者可以肯定地告诉诸位:刘亚楼的资历,绝对符合被授予上将的资格。
刘亚楼将军出生出1910年,此时距离大清灭亡还有2年时间。
虽然生在旧社会,但刘亚楼却敢于追求新的思想,19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红军南征北战。
旧时代下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多,刘亚楼家庭条件还算富裕,有幸接受了中学教育。从加入组织那天起,就开始担任教师职位,向有志之士们讲授新的思想。
能力上的出色让刘亚楼受到了组织的赏识,他成为了当时在职部队的“指路人”。
时间回到1932年,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发动了围剿,刘亚楼的部队正式目标之一。
装备兵力上的差距,导致刘亚楼镇守的军队伤亡惨重,他决定向上层请求援助。
很多人认为,刘亚楼难道不能改变战术策略吗?当时的大部队正在转移,派刘亚楼的镇守就是为了争取时间。如果刘亚楼撤走,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这怎么办?这些士兵选择跟随自己,内心都是十足的相信,现在不把别人的性命当回事,又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父母?
刘亚楼一时间没有任何思绪,在返回的路途中,他碰到了政委周恩来,便将这些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
随后,周恩来制定了详细的伏击战计划,成功粉碎了两次国军的进攻。
这次伏击战的胜利,刘亚楼也成功进入到周恩来的视线中,多次被委以重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装备上的差距导致我方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但这种硬性条件并不能被改变,他们决定学习先进的作战计划和策略,从而实现对敌方的压制。
刘亚楼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被派到了苏联进行战术学习。
因为能力出色,他获得了苏联方面的认可,并被抛出了“绿卡”橄榄枝。刘亚楼见状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拒绝这些诱惑,他明白自己来苏联的目的是什么,他背后是中国人民的期盼。
1943年,刘亚楼感觉自身的羽翼已经丰满,是时候报效祖国了。苏联为了留住这个人才,先后多次制造困难,直到1948年才让刘亚楼回到中国。
此时的局势已经很明显,但并不阻挡刘亚楼个人能力的施展。
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担任空军司令员,着手组建中国空军。当时困难重重,组织上保守估计时间都需要3年,但刘亚楼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创办了6所航校。
至于刘亚楼的能力大小,抗美援朝也交出了答卷。
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中国共出动战斗机2.6万多架次,击落敌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刘亚楼功不可没。
看到这里,许多人也不难理解刘亚楼为何能被授予上将军衔。
上天总是天妒英才,1964年刘亚楼得了肝硬化,次年就因病离世。
为了对他进行悼念,我方组织为刘亚楼在中山堂举行了葬礼。这是历届国家领导人举办葬礼的地方,程度和规模都堪比国葬,很难想象对他有多高的认可。
国之栋梁,英年早逝,相信如今的盛世局面也是对刘亚楼将军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