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乱象频发,别戴着面具骗人,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1-12-16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如今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生活中的主力军。可网络在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

“诚信”本是人们交往中的基本品德,却在网络中被弱化,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出现诚信缺失的行为。

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乱象频发,他们都爱戴着面具在网上骗人

步入“互联网+”时代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以用手机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交友,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在网络上交流时,大学生能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和对方说实话,还是他只是在伪装自己

网络拥有匿名性,所以在交流中无法形成诚信方面的约束,调查显示,80%甚至更多的大学生在网络交流时会说假话。实际上在这种虚假的交流方式中,诚信缺失成为必然。

现在大学生能在互联网找到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十分便捷,但同时可能会出现使用不当的现象,产生学术不端的行为

很多大学生考试中会用手机搜索考题的答案,在毕业时为了快速完成论文,会在网络上搜索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篡改一些数据...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学术诚信。

有调查显示,69.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中普遍存在学术不端的现象,并且77.2%的大学生对这类现象的态度是支持、容忍或无所谓。

由此说明大学生在学术上出现的网络诚信缺失已经十分严重。

一些网店雇佣大学生兼职“刷单”来提高销量,吸引顾客。这实际上是一种虚假购物行为,但部分大学生却认为这种兼职方式能简单快捷地获取利益。他们这种行为在道德上破坏了网络诚信的底线,欺骗蒙蔽消费者。

很多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通过“网贷”平台借钱来超前消费,可最终落入圈套,陷入到无力还款的困境中。这种行为已经完全超越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消费能力,没有通过劳动获取钱财,脱离本身实际收入和偿还能力,是一种诚信缺失,是自我欺骗。

网络时代求职也变得容易起来,网上投递个人简历非常方便快捷,成为了大学生的首选。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艰难,一份漂亮的简历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招聘单位,于是大学生们很注重简历的制作,甚至有些大学生给自己的简历“注水”,虚构自己的任职、获奖经历和各个等级考试成绩,以此为自己的求职增添砝码

大学生在网络上给简历“注水”不仅反映出个人诚信道德的丧失,而且打破了招聘市场的公平公正,不利于塑造社会诚信风气。

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到底是何原因?

科技的高速发展令网络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快,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社会进步,但同时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西方国家借助网络将他们的一些观念传送到我国大学生这里,他们三观并未完全形成,文化渗透会扭曲他们的道德观念,比如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内心。

这种环境下,我们国家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会被逐渐弱化,大学生考虑问题会以自身利益为先,失信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长此以往,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大学生都会倾向于做出失信的消极行为。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更看重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只需要负责孩子的吃住花销,并不在乎诚信教育。

高校网络诚信教育没有做好,虽然这些年诚信教育逐渐得到了高校的重视,然而在网络领域的诚信教育还不完善,很多内容只是停留在现实生活方面,缺乏对网络虚拟环境中诚信问题的教育,学生无法深入了解网络诚信的必要性。

目前网络上缺乏有效的诚信约束机制,缺少有针对性的网络诚信法律法规和制度,匿名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失信成本较低,不能受到惩戒。规避网络失信技术手段滞后,网络监管部门无法迅速行动。

减少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现象需要社会各方一同努力

互联网会使大学生处于陌生的环境,他们就会放松对自己道德的要求。因此,为了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构建,就要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培养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对诚信的坚定。

大学生要利用自身意识来对抗失信行为,时刻审视自己,让自己一直处于道德自律的状态中,做践行、传播、引导网络诚信道德的先行者。

家长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接触、走近网络,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网络诚信,矫正他们的网络失信行为,尽早地开展网络诚信教育便于学生更好地在今后网络行为中规范自我。

高校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融入到教书育人中,开设相应的必修课,普及计算机伦理道德知识。

上课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诚信缺失现象,并带领他们进行讨论批判。课下可以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学生在参与式可以建立对网络诚信的认知。

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一大原因就是网络的匿名性,所以推广网络实名认证迫在眉睫,打破匿名性的弊端,提醒大学生乃至所有人在网络上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值得注意的是,实名认证很重要,但同时也需要保护好用户的个人隐私

对于网络诚信缺失问题不能只靠道德的约束,更需要法律的限制。国家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诚信缺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加大惩罚力度。

网络监管部门也应提高技术,精准快速地过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从根本上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