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粟裕大将长子粟戎生,两上前线,曾参战抗美援越,后授衔中将

来源:梦洁影视剪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21-11-29

共和国四大战神"彭林刘粟"中,彭总没有后代、林帅随子折戟沉沙、刘帅家中三子一女都是少帅,唯有粟裕将军的长子粟戎生上过战场、获得了中将军衔。

粟戎生作为粟裕之子能两上前线,让人们对将门出将的苏家充满敬意,作为将门之子又子承父志,粟戎生在战场上的表现颇受关注,也给他本人带来了不小争议。

一、生在"战神"家

1942年,粟裕与楚青的第一个孩子在扬州楚青父母的家中降生,粟裕虽也在不远的苏中,但紧张的心情却没有因为儿子的到来而能全然松懈,他正在指挥新四军第一师进行反"扫荡"斗争;于是,这个新生婴儿的名字便由楚青的父亲定下了——戎生。

楚青的父亲詹克明是上海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他的父亲、也就是楚青的祖父,在日军占领扬州后被抛入大海尸骨无存,对于这个骁勇善战、奋勇杀敌的女婿,怀着国恨家仇的詹父很是钦佩,便以外孙的"戎生"之名赞誉粟裕的戎马生涯。

楚青在扬州坐月子不久后被敌人发现了,于是很快离家、把孩子寄养在父母那儿;或许从这个孩子生命开始萌芽的时刻,他就注定要与沙场结下不解之缘。

所以他来到战功可彪炳千秋的苏家,所以他以"戎生"为名,此时扬州还是很危险,楚青的母亲不得不再把2岁的孩子送回到父母身边,幼时的粟戎生就随军在战火中成长。

外公家生活还算优渥,小孩自然被养得有些娇气,但到了父母那里,虎将粟裕当然不会惯着儿子,不许挑食、不许叫喊、不许啼哭,甚至教游泳也是让他抱着个竹竿就直接扔下水去。

粟戎生刚5、6岁父亲就教他瞄准射击,希望他将来可以子承父业、也参军报效祖国,于是从小就开始培养他的志向,当然,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戎生3岁,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邵伯战役,在粟裕的指挥下创抗战以来一次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

后一年,司令员粟裕率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七战七捷,朱总司令评价是:"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这是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取得第一个胜利的战役。

粟戎生6岁时,他41岁的父亲发起并指挥了赫赫有名的淮海战役,而后继续指挥渡江战役。

1949年10月1日,粟裕站在城楼上见证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在那期间,他一边在北京开会,一边还同时指挥前线作战,参加完活动后,又继续赶回南京指挥战役。

从20岁不到参加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跃马挥鞭驰骋,苏中、鲁南、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

粟裕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人民的满腔热爱,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战神"之名,一路随行的儿子怎会不受之鼓舞?

二、子承父志

粟戎生渐渐长成了一个少年,一家人来到北京生活,虽然在他13岁时,粟裕辞帅后被封为十大将军之首,但父亲对他严格从未放松过,依旧是哪儿艰苦把子女往哪里送,哪怕是吃饭走路这样的生活小节,都以战士的标准要求他,是为了把他的意志、性格、身体培养得能够适应战争艰苦的条件。

父亲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此时粟裕因多年征战六次负伤而饱受病痛折磨,又受了一些莫须有的批判而身陷险境,重返沙场已是难上加难,从中学时代就立志要上沙场报效国家的粟戎生秉承父志参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学习。

初入哈军工,这个满心希望立即奔赴前线的年轻人受挫了,他眼见国家四周仍危机重重,于是申请调到作战部队,学校不仅将申请退回,还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粟戎生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活动、又沉下心去学习,意识到了自己的申请是多么天真,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怎么能更好地实现理想呢?

由于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亲人在战争年代失散或去世了,所以对于他们的后代一般会给予一定的照顾,尽量保证子女们的工作环境和平稳定。

戎马半生的粟裕不干,儿子一毕业,立马送到了云南抗美援越的地空导弹部队,从一名士兵做起,跑战斗警报、不断移防、住帐篷,干了四五年升到排长,期间立过一次三等功,粟戎生的表现确实不负父亲的苦心。

粟裕不想儿子安逸享乐,一再让他到最艰苦的前线锻炼,不过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给初入沙场的儿子传授了许多带兵经验,要儿子身先士卒,哪怕是在最危险的时候也要挺身而出,这样战士们才会坚信这个指挥官,和他一道并肩杀开出路。

从研究地形地图到战略指挥,粟裕每一步都详细地给儿子指点,颇有一代宗师将自己的武林绝学传承于子之感;当然最重要的是把精神传授给儿子,粟裕当年不足20岁留下一封信和几个梨就离家革命,这一去就再未回,不是不想家、也不是没有机会。

他和儿子说,全国解放了我们就回老家,而一水相隔的那座岛屿没有解放,粟裕就觉得自己还没有到回家之时。

父亲不想儿子眷恋小家,当粟戎生所在的部队移放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时,粟裕就把他调往北线一个进入反侵略等级战备状态的野战部队、直面局势剑拔弩张的珍宝岛。

从西南到北疆,虽没有经历枪林弹雨,但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匮乏的物资确实磨练了粟戎生的意志力,这也让他对父亲常年来的"苛刻"有了更深的认识。

而他的父亲,哪怕蒙受着不白之冤,哪怕孩子们被牵连受辱,依然在研究未来战争的战略方针,依然告诉孩子们要坚定,要顽强,要相信历史终究会检验出是非功过。

三、"虎子"还是"犬子"?

粟戎生在北疆待了三年,调赴云南前,他回京探望病中的父亲,说话已经很吃力的粟裕还是和儿子聊了聊,不过聊得不是家长里短。

儿子要去任师长了,他嘱咐导师这一级很关键,要好好锻炼,这是他留给粟戎生的最后一句话。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摘自粟裕将军所作的《老兵乐》,何等达观、何等自信、何等豪迈,一位从骨灰中还能筛出三块弹片的猛将,还是没能等到那个回家愿望的实现,也没能亲眼见证历史为自己正名的那一天。

父亲去世一年后,粟戎生担任参谋长的67军接替1军防务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在粟戎生降生后,父亲打出了苏中七战七捷、打出了孟良崮、淮海等经典战役。

人说粟裕爱打"神仙仗",他总是有能力战胜战争的偶然性与不确定,但粟戎生的第一次地面作战的经验来得却十分不易,这就是血染老山的211高地战役。

211高地位于一个宽30米、有2个山头的长山腿上,敌我各占一个山头,相距80多米,处于最前的哨位可以听到对面越军的说话声,中方占据的是西边的211高地。

这里有3个山洞,设3个哨位,仅一个班防守,位置低下,与敌方的山头高差大,四周多个高地一旦被占领就将形成交叉火网,往下的地沟中又有搞不清的地雷场,与后方阵地通行也十分不便利。

虽然条件恶劣,但此前211高地一直比较稳定,敌人很少行动,而这一次,敌人蓄谋已久的计划终于趁中方换防立足未稳进行突然袭击实现了,因人员流动对阵地状况不熟悉,且多年未上过真正的战场,"5·31"作战中中方痛失2个哨位。

不过由于战士们顽强抵御,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总体上来说失败了,而几天后67师有四名官兵被俘,越方就开始大肆宣传其胜利。中方立即组织反击,粟戎生就是此时被分配到距战斗前沿最近的指挥所工作。

此后的时间里,双方倾注了大量的炮火在211高地,皆损失巨大、人员伤亡惨重,虽然这并不是非常大的要塞,但这是老山轮战中唯一丢失的阵地、唯一有官兵被俘的战役,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士兵恶性行凶案件。

对于曾誉为"战无不胜"的67军全体官兵来说,内心充满了屈辱与煎熬。但是对于这支英勇的部队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完成的,经过充分准备,他们以17名勇士2人轻伤的代价,16分钟就打下一场漂亮的袭击战,一举夺回失去的阵地,并令敌人200多次的密集反扑寸土未得,放弃了夺取211高地的企图。

最终,67军凯旋归建,211高地从最初的易守难攻成为了一条坚不可破的防线。

在老山轮战中,67军所属部队牺牲413人、负伤1721人,是付出伤亡代价最大的;但也是战果最为显赫的,毙敌4390人、俘敌10人、毁敌车27台、毁炮225门。

211高地战役,这样一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役,对于粟戎生来说,是一辈子难忘的,作为67军参谋长,他是距离战斗前沿最近、职务最高的指挥官,从战场下来,他被提拔为总参务部副部长且升少将军衔,1998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晋升中将军衔。

人们的目光自然就望向了他,何况,他还是"常胜将军"粟裕的儿子。有人故意忽略211高地战役的成果和意义,别有用心地强调甚至夸大伤亡之惨重,以诋毁抹黑67军官兵及英勇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士,拿关注度最高的粟裕之子来做文章,当然效果十足。

一说211高地的失利是粟戎生指挥不力造成的,粟戎生当67军参谋长时才当师长一年就火速提拔、粟裕把儿子送过来"镀金";一说那个恶性行凶的战士是要对罔顾战士生命的粟戎生开枪、被警备员挡住了粟戎生才逃过一劫,粟家是虎父犬子,粟戎生乃当代赵括。

谣言就像低姿态的水,水往低处流,没着人们的脚背肆虐穿行,67军、粟戎生、包括他曾经赫赫战功已经过世的父亲都挨了不少的骂。事实上,粟戎生在211高地战役中,并没有能力实施直接指挥,能做的是掌握一线情况,协调一线困难,始终按照军师团的指挥系统逐级实施指挥。

行凶战士是因受战争冲击过大、思想情绪不顺,打架受到批评后一时难以接受才冲动行凶,而粟戎生并不在场,事件发生地也并不在211高地反击战斗部队;粟戎生在83年就已经任200师师长,临战前为了考察他,特意组织了万人千车大演习由他策划指挥,未伤一人、未翻一车,才因此提拔为67军参谋长。

对于"镀金"之论,且不说粟裕一生为人正直,他的女婿、也是陈老总的儿子陈小鲁写信请他将自己调回北京、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难题他都不肯,何况军衔并不是以父母官职高低来授予。

元帅的子女都未必个个中将,几次把长子送到炮火连天的前线"镀金"也太过凶险了吧;在粟戎生升少将时,粟裕将军尚未获得公正评价就逝世了。

作为指挥官,粟戎生对211高地战役的失利也指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教训,战前发现部队准备不足后没有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对野战部队地面作战的残酷程度认识不足,刚调入机关不久、对部队不熟悉,下指示提要求要切合实际、落实部队的苦难和问题。

对于通过诋毁自己来抹黑整个部队的战功,他虽不为自己名誉受损气愤、觉得作为革命干部之后被人们以严厉的目光注视是在所难免,但部分干部子弟表现不好,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就把对几个人的不满发泄在那些为了保家卫国奋勇作战甚至壮烈牺牲的战友身上、是不公平的,他们的战功是不容置疑的。

其实并不只是粟戎生,一些勇上前线的战士、哪怕他们以身许国壮烈牺牲了,只要他们的父母身居要职,都会有"镀金"的无稽之谈传出;他们的父辈之所以身居要职,绝大多数并不是为争取个人利益,从战火中驰骋而来所盼望的,是交给人民一个光明的未来。

谁不爱孩子呢?和平年代,人们无法体会枪林弹雨的残酷,哪怕是从小随军长大的粟戎生都难以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但像粟裕这样身经百战的将军来说,明知将孩子送到前线、随时可能有回不了家的结果,但还是希望孩子和自己一样,忠于信仰、忠于人民、忠于国家。

以偏概全不是正义,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家世背景、身份高低,都应该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这才是正义的声音。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