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山西古建为何“养在深闺人未识”?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发布日期:2021-10-15

山西近期遭遇强降雨造成的洪涝灾害,该省的古建文物也因此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少人惊呼,以前一直都不知道山西有如此丰富的古建文物资源。

一直以来,民间都流传“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之说。山西全省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53875处,其中古建筑280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1处。用专业标准衡量,山西古建筑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如果站在大众传播的角度去看,除了晋祠、平遥古城、“四大唐构”等少数著名古建之外,该省很多古建文物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都不太高,与其专业美誉度并不相称。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资源浩如烟海。这当然是独特的优势,但也有着“甜蜜的烦恼”——丰富的文物资源,很难都获得人们足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一些“头部”文物资源固然炙手可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其他不少文物资源都成为拖曳在后的“长尾”,籍籍无名、乏人问津。这种局面既不利于文物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它们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价值。

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帮助今天的人们走进文物的世界,理解、领悟文物身上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艺术价值,使它们成为塑造当下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促进历史传承和社会文化繁荣。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让文物吸引人们的目光、为人们所知晓应该是第一步。

为了让文物获得更多来自当下的关注,文博界、文化界都做了大量探索实践。故宫博物院持续推出创意文玩,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等视听产品,还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策划“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和“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这些持续不懈的努力,使故宫博物院始终处于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地带,帮助一批批文物走出“深闺”,为天下知。在另一个文物大省河南,河南卫视另辟蹊径,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河南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在传统节日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专题晚会,取得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伴随着这些奇思妙想、令人惊为观止的精彩节目,文物和传统文化一时成为亿万屏幕上的主角,也走进了观众的心灵和生活。

这些成功的探索实践都提供了重要启示。文物保护不一定都是静态、静止的保护。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文物完全可以与人们的当下生活发生关联,以鲜活的形态参与当下。甚至一些不可移动文物和古建文物,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尽可能多方利用,比如用于参观、教学、研究,或者使其成为文化产业、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

使文物成为人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就不会被遗忘、抛弃;文物资源越是广泛参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文物知识和历史文化就能得到越广泛的传播,文物的效用就能得到越充分的实现。让文物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进而得到传承和发展,这或许是一种更好的保护。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