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 从考古资料论中原国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发展
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
高10.3厘米
1984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士
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藏
该玉猪龙是首次正式发掘出土的,,从此可以在科学上认定玉猪龙属于红山文化,从而结束了多年关于玉猪龙的争论问题。考古学家发掘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该墓主人胸部置一对玉猪龙,这是其中一件。
《从考古资料论中原国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发展》
杜正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7年第58本第1分册第1~81页本文根据先秦历史发展大势,结合考古成果,从城墙、宫室和墓葬礼器三方面分析探讨了三四千年前中国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上中游一带国家的起源问题。认为,中国古代,至少黄淮流域,大抵凡国皆有城。城墙是资源集中与人力组织的表征,城内的宫室可以作为行政发展的指标,城内外散布着的墓葬、随葬礼器不论贵贱或数量的多寡,都与宫室遗址规模的大小一样,显示出身份阶级的差别意义。这些都是构成“国家”的要素。作者排比了王城岗、平粮台和城子崖三处古城遗址的规模与年代,以这三城当作城邑萌芽期的标本。尸乡沟古城和郑州商城显示了中原国家机构长足发展的状态。作者还从考古学所见宫室基址的基本格局、考古遗址的宫室群特色、庙堂与中庭的政治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宫室基址所反映的早期国家形态。从礼器的诞生,玉、铜礼器的转变论述了早期国家的发展。以呈子二期和陶寺的礼器作为中原礼器发展的早期阶段,认为三代礼器最主要的是玉器和青铜器,玉器之兴尤在先。随着国家机构之发展,玉与青铜作为礼器之主流地位产生变化,终至被取而代之。这种交替起伏似也是检验早期国家发展的一项指标。作者还从出土的大量兵器,论述武士贵族阶级出现的可能性,认为由于国家机构的兴起,维护这个机构的人群也会应运而生,他们成为专以征服和统治为职务而靠人供养的阶级,陶寺墓地始见端倪,之后随着出土兵器和车马器的墓葬逐渐普遍,最晚在二里头三期或稍前,武士贵族阶级与宫室群之发展和城垣之扩张并行。大体上到二里头三期,中原国家机构已发展得相当复杂完备,但它的先行情况待考古工作来充实,故暂时将中原国家的萌芽划在典型龙山文化的前段。中原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与战争有着密切关系。早期国家的青铜工业是政治性的,不具有商品的意义,而且青铜也没有用在农业生产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最后作者指出,讨论国家之起源与发展,只能从社会史上疏通大势,不可轻易做历史地理学的考订。
《略论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讨》
潘丛林 《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3期第50~52页
作者在评述了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争鸣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对国家起于“夏代说”、“商朝说”、“少昊、黄帝说”和“龙山文化时代说”均表示质疑。认为,“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公共权力的设立”、“文字产生”和“城墙出现”可以列为国家形成的四大标志。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当作公式来套。另外作者评述了国家起源“过渡时期”问题,指出应当注意对过渡时期新旧交叉现象的估价。同时,要阐述过渡时期的共性和个性,特别是个性。作者介绍了“古代东方型的早熟说”,马克思把希腊文明比喻成“正常的儿童”,把古代东方文明比喻为“早熟的儿童”。“古典式的典型奴隶制社会说”认为,“仅从殷代大量奴隶存在,并被投入各种社会生产领域这一事实看,殷商应是典型的奴隶社会,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的途径大致相同”。“家族奴隶制——宗族奴隶制说”认为,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和较它为晚的古典古代奴隶制,都是伴随着父系大家族的出现而出现的,所以在初期都是家族奴隶制。后来发展为宗族奴隶制。而欧洲则是发展为劳动奴隶制。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其说明来源于《文明》杂志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