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人文读本|他被年轻人称为“梗王”,他马上过140岁生日,他是鲁迅
1881年9月25日,江南小城绍兴东昌坊新台门周家,迎来了一个男孩。男孩幼名阿张,长庚,学名周樟寿,字豫才。
对,他就是今年顶顶热门的一个人——鲁迅。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在B站的弹幕中,在脱口秀的段子里,在朋友圈的表情包里,鲁迅以极其特别的方式在场,成为当下新青年们表达态度的代言人之一。
比如,今天的年轻人时常引用的鲁迅的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再比如,“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还有“我的后院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还是枣树”。
网友们称他为“梗王”,是“人间清醒”。
2021年9月25日,鲁迅140岁了。鲁迅依然很鲜活,很生动,很有生命力。
鲁迅,一个绍兴人。而在周作人的回忆中,鲁迅更多地是说自己是浙江人。可他的笔下,却又处处是故乡的风物,故乡的人情。
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或许跟鲁迅对故乡复杂的情感有关。
17岁的他,从绍兴走到南京
鲁迅在绍兴,记忆并不都是愉快的。
13岁,祖父入狱,15岁,父亲病逝,连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
1898年,鲁迅第一次离开绍兴到南京。他是从绍兴走出去的,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鲁迅故居(资料照片)
之后,鲁迅也回过数次故乡,最长还在1910年时,他在故乡任教职达一年时间。
然而在当时鲁迅心中,早已把自己当成一个游子。
鲁迅长得像他的祖父周福清,他并不喜欢这位祖父,但祖父却也在影响着他的人生。
鲁迅故居中,祖父周福清和两位祖母的画像。
他反对的人里,有自己的祖父
在周树人这个名字前,鲁迅其实还有几个名字,只是没有“叫响”。
走进绍兴鲁迅中学,你会发现一座“豫亭”,该校师生每年清明时会在豫亭前纪念鲁迅先生。
不了解的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叫“豫亭”,其实“豫亭”,是鲁迅在故乡绍兴时的其中一个名字。
那几个名字,是他的祖父起的,但是鲁迅似乎并不怎么喜欢他的祖父。鲁迅写了那么多与故乡、亲人有关的文字,但他的公开文字里,从不见祖父周福清的形象。
鲁迅在绍兴周家台门出生后,在京城的祖父给长孙先是取名为“张”,也就是乳名,或小名,于是,大家都喊他阿张。而鲁迅真正的原名周樟寿,也是祖父取的。接着就取字,为豫山。
有趣的是,鲁迅的字,总是跟雨有关。
在绍兴的学堂上学时,鲁迅先是被同学们叫“雨伞”,开玩笑说“雨伞来了”,因为他的字“豫山”听起来像“雨伞”。
鲁迅不爽,要求祖父改名,祖父改了后,叫“豫亭”,可还是跟“雨”有关,听起来像“雨停”,还是会被同学们开玩笑。
直到改名为“豫才”,似乎才不再跟“雨”纠缠了,鲁迅自己也认可了这个名字。
据周作人回忆,周树人这个名字是周家的一位叔祖帮改名,改名的理由却是因为这位叔祖是位旧式人物,思想老派,“认为进洋学堂不是件光彩的事,不宜用族谱上的正式名字”。
“豫才”,听起来像“育才”,从“育才”到“树人”,想必这位叔祖替鲁迅改名时,也遵循了名字的某种内在联系。
鲁迅的好友曾说,鲁迅自己说过,他小时候读书不用功,曾被祖父训斥。但后来他在教育部时,看到了自己祖父当年在大清朝进士考试中“点翰林”的考卷,读了祖父写的考试文章,觉得祖父写得“并不高明”。
况且旧时的“老爷”,家里还有几房小妾,鲁迅的祖父不善待自己的夫人蒋氏,也颇让身为长孙的鲁迅反感。鲁迅对家庭给他安排的跟朱安的包办婚姻也甚为反感,去日本留学也避免不了这桩婚事。后来,朱安成了她自己说的,“我也是鲁迅的一件遗物”。
祖父周福清,曾经进士及第,“点过翰林”,也代表了当时周家的“最高权威”,后来又因“科场舞弊案”直接导致了周家的败落,这“旧的光荣”后来又变成耻辱。
这件事直接影响了少年鲁迅敏感的心灵,骤然遭遇家庭变故,让他直接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鲁迅就是带着对故乡,对故乡人物的复杂的感情,揣着对故土的爱与恨,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孔乙己和阿Q的绍兴味道
从鲁迅和友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对自己笔下人物的绍兴味道,鲁迅是有精准的把握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1933年,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著名画家刘岘出版的《孔乙己》插图集、《风波》插图集、《阿Q正传》插图集等,都涉及到了从鲁迅小说中的想象,到落到实处。
1934年2月26日,鲁迅写了一封信,对刘岘所作插图,提出十分具体的意见:“阿Q的像,在我心目中流氓气还要少一点,在我们那里有这么凶相的人物,就可以吃闲饭,不必给人家做工了。赵太爷可以如此。”
没过多久,5月18日,鲁迅收到了刘岘的来信,以及一本木刻《孔乙己》,单片十一幅。
刘岘的木刻《孔乙己》
鲁迅又在回信中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孔乙己的图,我看是好的,尤其是许多颜面的表情,刻得不坏,和本文略有出入,也不成问题。不过这孔乙己是北方的孔乙己,例如骡车,我们那里就没有,但这也只能如此,而且使我知道假如孔乙己生在北方,也该是这样一个环境。”
在鲁迅先生的点拨下,刘岘最终画出了比较符合鲁迅心目中的孔乙己和阿Q。
在信中,鲁迅说的“我们那里”,应该指的就是故乡绍兴。不论离家乡远近,形形色色的故乡人物,早已是刻在他脑子里的。
9月25日,是鲁迅的140岁生日。
当140岁的周树人回到故乡。如果他看到金秋时节,桂子飘香,一台台以他为名的戏剧重磅开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祥林嫂》等新编剧目正在他的故乡绍兴上演,他,会说些什么?
如果他来到一个研讨会现场,听来自各地的学者们探讨他的原著改编的诸多剧目,轮到他本人发言,他,会说些什么?
鲁迅的长孙周令飞,长得很像爷爷。周令飞说到了那句著名的“被玩坏了”的“两棵树”,他的理解是:“一株是物质的,一株是精神的。”
这也是属于绍兴的两棵树。
鲁迅中学内的鲁迅雕像。
如果你去鲁迅故里走一走,触摸到他故乡的细节,触摸到他作品中的一个个故乡的地点,还有虚虚实实间的鲁镇、未庄,看到他乡里乡亲的今天的面孔,你或许会更热切地走近他,了解他。
在鲁迅140年的诞辰之际,鲁迅种在绍兴的“两棵树”依然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