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余秋雨:《文化苦旅》是我错怪多年的浪子,浪子未死,气场未绝

来源:史一览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9-16

1992年,余秋雨因为《文化苦旅》一举成名。同年,妻子李红回到家中,打开门,却看到了一封令自己心碎的信。

那是余秋雨写给马兰的情书,李红看到后才知道,他们的婚姻已经再也回不去了。李红成全了余秋雨和马兰,自己离开了伤心地。

15年后,有记者问李红如何评价余秋雨,她说:“我没负过他,只帮过他,爱过他,成全过他!”

或许是文人相亲,余秋雨的个人情感被一些人放大,批评余秋雨的人不在少数。

王朔说余秋雨“冒充文化人,不入流”,老梁说余秋雨“冒充大师”,面对各种诋毁,余秋雨从不解释,更不会反过来批评对方。

余秋雨说:“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马行千里,不洗尘沙,一个有智慧的人,生活在这个本来就不完美处处有矛盾的尘世,连提升自己的境界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去应付人世间的蝇营狗苟?

都说字如其人,从余秋雨的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他的精神内涵,他将时间都花在了研究文化上,没兴趣处理这些“骂战”。

余秋雨的作品,看过的无不称颂。

余秋雨为了研究《道德经》,他花了近30年的时间。因为这本书是中国瑰宝,是道家思想的结晶。这样一部著作,如果大家只知其名,不知道它的内容,实在可惜。

余秋雨结合各种译注,写下了《老子通释》,这本书一发行,跟当时的《文化苦旅》一样,广受欢迎。

这本书我拿到后,就被封面所吸引。硬壳的,很有古风古味。

本以为书的内容会很难,曾经我也上过“道家”相关的课程,读过《道德经》,但是很多内容并不理解。但是余秋雨将《道德经》讲得通俗易懂,而且采用双色的形式,让人阅读起来一目了然。

余秋雨用散文的形式解释《道德经》,再注入自己的理解,读《老子通释》,就觉得是余秋雨在给你上《道德经》的课程,在跟你对话。

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但最好是有时间再看,因为一拿起来,就放不下。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