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曾因办书法展引起争议,但他却给港珠澳大桥留下了题词!
古往今来,中国社会涌现出大量的文人才子。说到莫言,其文学作品获得过无数掌声,但对莫言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所以,当莫言举办书法展的时候,引起了很大争议,但有人却看到他给港澳珠大桥题了词,具体情况如何?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的莫言,原名管谟业,他目睹了饿殍遍野的乡村和因为饥饿致死的村邻,骨子里流淌着既怀乡,又怨乡的难以割舍的情感。现在的莫言身上有很多光环,但这一路走来,他的经历坎坷,极不平坦。
莫言从小便喜读书,整日与书籍做朋友。虽生活不易,但父母仍尽力让其上学。遗憾的是,上小学五年级的莫言因国家政策影响,不得不辍学从事农业劳动。
他在农村放过牛割过草、种过高粱和棉花,这些农活一干就是十年。不屈服命运的莫言似乎并不安于现状,他在劳动期间也不忘与书为友,若是没书可看,他便拿起《新华字典》看,尤其是其中的生僻字,莫言见一个爱一个。字典看完,他又开始看《中国通史简编》。
苦心人天不负。1976年,莫言入伍,在部队任干事、图书管理员等职位,在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据说,当时图书馆里的书他全部看过,约有1000多册。
1981年,莫言公开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春夜雨霏霏》,后来又先后发表了《民间音乐》、《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天堂的蒜薹之歌》等小说,莫言的作品得到文学界及读者的广泛认可,慢慢地莫言声名鹊起,成为闻名遐迩的作家,有国外学者读了莫言的作品,甚至将其比喻成“诺贝尔文学界的遗珠”。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项奖项不仅是莫言个人的荣誉,这也是国家的一项荣誉。
莫言既是小说家,又像是一位诗人,他打破传统写作思维,去除程式化的海报,在芸芸众生中,他力求凸显个人的能量。
对历史、虚伪的政治,他用嘲弄和讥讽的手法毫不留情发出攻击。在莫言的作品中,他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历史事实与民间故事结合起来,并巧妙地将社会现实穿插进去,将被人遗忘的农民角色唤醒,并塑造地生机勃勃,充满血性。
获奖后的莫言受到很多粉丝的追捧,也受到了应有的尊敬。在现代商业模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他多了很多应酬,也多了不少难以拒绝的“好意”,于是便有了让人们热议的书法展。
争议满满的书法展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在文人界会书法其实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对书法情有独钟的文人有很多,诸如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不仅有《女神》级别的大作,也有璀璨夺目的书法成就。
所以莫言能有自己的书法展是很符合逻辑的一件事情,但恰恰相反,对于他举办书法展一事,人们尤为敏感,有的人甚至公开反对。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莫言在朋友和商家的推荐及支持下,计划在北京办一期墨迹展。
当展讯发出后,有人非常不满,直言莫言的字谈不上书法,还说他是借用名人的身份博人眼球。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名人书法展举行,但该事件对莫言而言,是有苦难辨。
随着舆论声音的不断增大,莫言无奈发了一篇公开声明。他莫言用谦逊的言辞解释举办墨迹展的原因,一方面强调此展是受邀举办,他自己并不是很主动,另外一个方面是想让人们认识他的字迹,以防有很多人通过模仿他的字迹造假。
最后他还强调,他的字算不上书法,非常坦诚。这才让很多人闭住了嘴。
给港珠澳大桥题词
伶仃洋上大桥横,飞过海滨三座城。2017年的金砖国家文化论坛,莫言受邀参加金砖国家文学论坛,在此期间,他到正在施工的港珠澳大桥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莫言非常震撼,对此工程赞叹不已,并对工人的辛苦劳动表示感谢和佩服。
随后工人们要求与莫言合影,且要求莫言题词,能为大桥作诗一首。向来谦逊的莫言一开始是拒绝的,他说自己既不是书法家,也不是诗人,写出来怕贻笑大方。
不过,群众的呼声极高,莫言盛情难却,便在一本书的封面上用中性笔写下“一桥飞架东西,三地连成一体”几个字,通过字体能看出,他并未刻意讲究,较为随意,只是信笔而为罢了。
写完后,莫言还说,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是单纯的钢铁之桥,更是一座文化之桥、友谊之桥。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莫言曾说,现在的网络让他猝不及防。曾经他可以一心搞创作,成名后却有很多烦心事。比如在网络上模仿他的人很多,随便一句话后面写上他的名字,就被认为是他说的。
对于名誉与恶意夹道而来的现状,他感到无可奈何。希望平时低调且坦率的莫言,能有一个恬静舒适的写作氛围,为大家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