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把福建文化精髓“挖出来”——76岁老专家解读福建考古之谜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9-04

在福建省光泽县,为什么会发现夏朝时期中原贵族使用的象鼻匜(yí)?相传欧冶子在福州欧冶池铸剑,他是炼铜还是炼铁?福州人爱喝汤的饮食文化源于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文化,为何有这一说法?近日,76岁高龄的考古专家、福建省文史馆文史研究院副院长欧潭生发表了自己的新作,就我省考古的18个热门话题阐述自己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广大业内人士和文史爱好者提供了一场考古文化盛宴。

欧潭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曾任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福建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生导师。如今,老人喜欢拿着手机,在上面写文章,把福建文化精髓一点点“挖出来”,编辑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为大众解读福建考古谜题。

在搜集考古线索过程中,欧潭生与村民交谈。 醒小墨/摄

光泽县和夏王朝的交集

欧潭生的新作《福建考古之谜》的封面上,印着一种名叫象鼻匜的奇特礼器,它来自二里头文化晚期,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夏朝的礼器。欧潭生表示,象鼻匜之前全国只有13件,二里头文化晚期有4件,其他的出土自河南淅川、湖北天门等地,浙江江山与松阳各出土1件、福建光泽马岭出土1件;近年光泽大批量出土这种二里头晚期的奇特礼器。

夏朝象鼻匜(资料图)

欧潭生根据《尚书》《史记》与《淮南子》等典籍的记载分析:3600多年前,成汤灭夏,夏桀死于南巢山(郭沫若考证在安徽桐城西南约32.5公里处),夏王朝残部逃至浙江江山与松阳,又翻过武夷山到达光泽。夏王室御用工匠们利用光泽当地丰富的资源,烧造了更多的象鼻匜,作为国王和贵族祭祀前净手的礼器。这就是象鼻匜大批量出现在光泽县的原因。

夏末商初,这批王室工匠们又利用光泽的瓷石和金属矿,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原始青釉瓷尊。

欧潭生介绍,研究光泽夏文化问题,经常提到浙江江山肩头弄(垄)夏文化遗址,这里距离仙霞岭很近,也出土了一件夏王室工匠制作的象鼻匜礼器。仙霞岭南去浦城县约60公里。宋代,浦城的渔梁岭有座大禹庙,墙壁上写有当时的诗人胡仲源的一首诗,其中有“闽岭何由祀夏王”的诗句。联系到光泽县发现的夏文化象鼻匜,他认为先秦闽族有夏王室后裔的成分,这座庙实际上是夏桀的后裔祭祀自己的先祖夏桀王。

欧冶子炼铁剑之谜

250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欧冶子在福州欧冶池是冶铁还是冶铜?欧冶子在松溪湛卢山炼出的宝剑,是青铜剑还是铁剑?冶山春秋园欧冶池有块立于1983年的石碑,上面写着“欧冶池,俗称剑池……出土有铜刀、刀环等遗物”。欧潭生认为,这处碑刻的说法有误。欧潭生介绍,受此误导,多年前自己在帮助重建冶山都城隍庙时,还花了500元钱从松溪请回湛卢铜剑供于庙中。

南宋梁克家编写的《淳熙三山志》,被认为是目前福建存世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欧潭生认为,书中所载“僧惟干拾铜刀”的故事发生在欧冶池南百步外怀安剑池寺,与欧冶子无关。明何乔远《闽书》记载“(唐)贞元中,(欧冶)池水赤如血”,证实唐代欧冶池水富含铁矿呈红色。

他查阅松溪县地矿资料,湛卢山所在郑墩乡储藏磷铁矿503万吨,无铜矿,当年欧冶子在松溪湛卢山只能炼铁剑。“湛”意为“深湛、厚重”。至于“卢”,沈括《梦溪笔谈》言“夷人谓黑曰卢”。因此,湛卢宝剑不是青铜剑,而是又黑又重的铁剑。春秋战国之交,欧冶子从福州到松溪、龙泉,分别为吴、越、楚王炼出先进的铁(宝)剑,“威震三军”。

昙石山遗址的闽菜源头

昙石山遗址是福州市闽侯县昙石村村民1954年1月修堤坝时发现的,考古专家发掘后,定名为“昙石山文化”。这是一处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氏族墓地,其上层叠压着3000多年前的黄土仑文化。如今,在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展厅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

昙石山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图)

欧潭生说,1954年第一次考古发掘就已经知道,昙石山遗址是典型的海洋贝丘文化,该遗址的贝壳(当地称为蛤蜊壳)堆积厚度达1米多,最厚的达3米多,物种为海蚬、魁蛤、牡蛎、小耳螺、龟壳、鳖壳等。另外,该遗址出土的贝刀、贝铲均是由长牡蛎壳加工而成,中间有2个至4个小圆孔。这是海洋贝丘文化特有的原始农业生产工具。该遗址出土的凹石和北方内陆的砺石相似,但凹石是海洋贝丘文化中专门用来砍砸海产品的工具,在我国台湾和南太平洋海洋贝丘文化中有大量发现。

1997年,在他人主持的第8次考古发掘结束后,欧潭生接手筹建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厅修建通道时,发现131号墓底有座墓坑被遗漏。经考古技术清理并修复了全部陶器,其中主要用于煮、炖食物的陶釜就有18件。这些都说明了昙石山人靠江、靠海,河鲜、海鲜要炖煮。欧潭生认为,福州人爱喝汤的饮食文化源于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文化,也是海洋文化的一大特征。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