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与琴|崔遵度及其《琴笺》
宋代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崇文盛世,宽松的政洽环境,优厚的俸禄,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造就了宋代文人平和、淡泊、超然、旷达的内心世界。既然宋代文人不能够追溯初盛唐那种明朗、闳放的气势和自由、高昂的力度,它必然要找到适合于时代心理的形式和风格。宋代文人虽然没有唐人那种神采飞扬的豪气干云的浪漫激情,但却有着深沉含蓄的理性思考,他们总是以一种淡定旷达、随缘自适的心态坦然面对人世间的风雨坎坷。处于这种浓郁的书卷和人文气息的浸润之中,宋代文人多为政治家、艺术家及学者的复合,其知识结构远比汉唐人广博宏大。他们不仅能赋诗填词,兼擅经学史学,同时也精通绘画、音乐、书法。如崔遵度、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梅尧臣等文人,皆是如此。而弹琴、听琴、咏琴,也成为宋代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到了宋代,儒、道、释三教义理在新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趋同性的变化,从注重外部事务转向内心修养,在思想层面开始了有机的融合,从而使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传统价值观念与处世方式,在宋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里有了新的整合与定位。“文人主政”的政治格局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们积极参与政治,而道家任自然、轻去就的思想和佛家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从宋代士大夫对于琴乐的审美观念中,均可见到儒道释思想的交融互渗。
一、崔遵度及其《琴笺》
1.崔遵度其人
崔遵度(954~1020),字坚白,湖北荆州江陵人。后迁徙至淄川(今山东淄博)。史载崔遵度“纯介好学”,7岁时,即从其叔父崔宪学,并以《春秋》、《史记》、《汉书》纪传之例问于崔宪,崔宪曰:“此儿他日成令名矣。”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中进士,任和州(今安徽和县)主簿,改临汾转运粮草,曾三抵绥州(今陕西绥德),涉无定河,河水汹涌,溺死者无数,崔遵度作文以志哀悼。宋真宗端拱初年,奉召还朝,献文自荐。时值新建秘阁,命中书试作颂一首,升著作佐郎。后出任忠州(今四川忠县)知州。后因镇压李顺起义失败,坐失城池,故而被贬为湖北崇阳县令。咸平初,复为太子中允。宋真宗景德初年,宋王朝决定修太祖、太宗《两朝国史》,他与路振并为编修官。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被任为左司谏。大中祥符九年(1016),真宗命宰相选择德才兼备之士,朝臣均举荐遵度,遂授命与张士逊同赴寿春郡,改任户部员外郎,赐紫金服。宋真宗曾亲作七言诗一首以赠。其时,郡王府中文件,皆由崔遵度主稿。《两朝国史》修成后,崔遵度任吏部员外郎,旋又升礼部郎中。宋天禧四年(1020)八月,遵度因病卒,时年67岁。仁宗即位后,特诏赠工部侍郎,并授其二孙官职史载崔遵度清节纯德,泊于荣利,与世无争,口不言是非。他曾事太宗为右史十余年,“每侍殿陛,侧身轩楹,以自遮罩,不欲当上顾盼,其恬晦如此。”其所居房屋,颇为狭窄,门前有遵度亲手所植竹数丛。楼上有小阁,退朝后,即默坐其中,弹琴独酌,悠然自适。遵度善于鼓琴,得其深趣。“尝谓颐天地之和,莫先于乐,究乐之趣,莫近于琴。”时人称其“琴德尤高”,并“尝著琴静室,往往通夕,妻、子罕见其面”。他著有《琴笺》,为时人传诵。遵度性寡合,喜读《周易》,曾说:“意有疑,则弹琴辨其数,筮《易》观其象,无不究也。”
崔遵度不仅是宋初名臣,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曾是宋初“西昆体”一派的人物。“西昆体”是北宋建国后半个世纪在馆阁文人中形成的种新诗体。宋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命王钦若、杨亿等人聚集内廷藏书的秘阁,编纂大型类书《册府元龟》。其间,杨亿等人在修书期间相互唱酬,后将其诗结为一集,名曰《西昆酬唱集》,主要吟咏内廷侍臣的优游生活。由于这其间,崔遵度正在内廷编修《两朝国史》。故而,他也参与了酬唱。由于西昆体的作者均为内廷侍臣,供职翰院,为一代风雅所系。加之他们富赡的辞采咏唱华贵的帝都生活,恰与开国不久宴安升平的气氛相契合,遂使西昆体耸动天下,风靡一时,在宋初诗坛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过,《西昆酬唱集》主要收录杨亿、钱惟演、刘筠三人的作品,所收崔遵度诗仅首,即五言诗《属疾》。
崔遵度是宋初享有盛誉的著名琴家。当时不少著名文人,都曾师从崔遵度学琴。如名臣范仲淹,即曾师事崔遵度学古琴。范仲淹20岁时,即在山东淄州结识崔遵度,并引为知己。后范仲淹去关中游学,崔遵度也去了关中。范仲淹认为,仅“唐异琴艺可与崔相匹”。崔遵度去世后,范仲淹便从唐异学琴。另如宋初文人郑文宝,也曾从崔遵度学琴。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汀州宁化(今属福建)人。父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文宝承父荫入仕,授职为奉礼郎,后迁任校书郎。宋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廷录用,被任命为广文馆生。他与崔遵度同年(983)登进士第。累迁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郑文宝能诗,善篆书,工鼓琴。他曾从南唐吏部尚书徐铉学篆书,从崔遵度学古琴,并深得崔遵度的赏识。有集二十卷,已佚。崔遵度曾评价郑文宝的演奏为“恐古有之,若今则无”。据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载,崔遵度藏有唐代雷朴琴一张,名“水泉”,其声可抵释文莹所藏琴六七面,崔遵度原打算携葬泉下,因郑文宝善琴,且引为知音,遂将“水泉”琴赠与了郑文宝。
2.《琴笺》
《琴笺》是崔遵度所著的琴学专论。《宋史·艺文志》中有“崔遵度,《琴笺》一卷”语。原文见于宋人辑《琴苑要录》,另见宋朱长文《琴史》卷五,《宋史》卷四四一,《楚纪》卷二三,《宋元学案补遗》卷三。其中原始文献所引,当属朱长文《琴史》为最早。
《琴笺》的写作年代不详。现存《琴笺》全文,共约千字左右。《全宋文》作《琴笔序》,内容与上述所引基本相同,录自《宋史》。另《琴苑要录》所收《琴笺》后尚有《续琴笺》一篇,是否为崔遵度所著,待考。《琴笺》着重讲琴面上十三徽的用法,否定了把它附会为十二月、十二律的传统说法:世之言琴者,必曰长三尺六寸象期之日,十三徽象期之月,居中者象闰,前世未有辨者。至唐协律郎刘贶以乐器配诸节候,而谓琴为夏至之音。至于泛声,卒无述者,愚尝病之。因张弓附案,泛其弦而十三徽声具焉,况琴瑟之弦乎!是知非所谓象者,盖天地自然之节耳,又岂止夏至之音而已。崔遵度认为,“张弓附案,泛其弦,而十三徽声具焉”,更何况是琴瑟呢!所以,他认为,十三徽是“天地自然之节”。
据《宋史》所载,崔遵度性寡合,平日里喜读《周易》,他曾说:“意有疑,则弹琴辨其数,筮《易》观其象,无不究也。”而《琴笺》一文,正是崔遵度从《易》学的角度,探讨了十三徽的产生,以及琴徽与天地、自然之关系:
《易》之书也,偶三为六,三才之配具焉,万物由之而出。虽六画,及其数也,止三而已矣。琴之画也,偶六而根于一,一钟者,道之所生也。在数为一,在律为黄,在音为宫,在木为根,在四体为心,众徽由之而生。虽曰十三,及其节也,止三而已矣。卦之德方,经也;蓍之徳圆,纬也;故万物不能逃其象。徽三其节,经也;弦五其音,纬也;故众音不能胜其文。先儒谓八音以丝为君,丝以琴为君。愚谓琴以中徽为君,尽矣。夫徽十三者,盖尽昭昭可闻者也。苟尽弦而考之,乃总有二十三徽焉,是一气也。丈弦具之,尺弦亦具之,岂有长短大小之限哉!是则万物本于天地,天地本于太极,太极之外以至于万物,圣人本于道,道本于自然,自然之外以至于无为,乐本于琴,琴本于中徽,中徽之外以至于无声。
崔遵度认为,“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琴者,考天地之声也”,然而,“往者藏音而未谈,来者专声而忘理。”写作《琴笺》的目的,正是为了“苟其阙也”!
艺术欣赏
郭关:号高朴道人,生于湖南桂东,书画古琴艺术家。作品涉及书画、音乐、诗文、斫琴等领域;晓音律,好古琴,七岁始随祖父学习古琴,后受教于龚一、成公亮先生等,打谱作曲上百首,尺八受教于三桥贵风先生;书法受教于孙伯翔先生;二零零六年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二零一三年入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曾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著有《郭关诗文集》《郭关禅画》《郭关诗画集》《郭关古琴》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发表于各大媒体,众多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英国、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所展出作品均被收藏家收藏。台湾建立有“郭关美术馆”,常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余件。
《招隐》 (央视版) 郭关演奏
道家法竹《坐忘》 (央视版) 郭关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