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笔墨,宋人气象,黄秋园绘《枯树寒山》
宋朝和元朝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高峰期,两宋山水以气象取胜,元朝山水靠笔墨征服世人。对于后世画家而言,两个历史朝代的画风,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近代有一位师法传统的名家,潜心研究古代绘画技法,他在这幅《枯树寒山》中,同时体现了山水画两个高峰期的艺术特征,让人肃然起敬。
这位名家叫黄秋园,他是江西人。黄秋园没有入画院,也不是美术院校的教授,但他的艺术成就之高,就连专业画家也心服口服。从风格上看,《枯树寒山》是他后期作品,以写意为主,描绘了别样的冬日山水美景。
黄秋园 枯树寒山
黄秋园为人谦和,不求名利,钟情艺术。这样纯粹的人,心无杂念,才能接触到艺术的本真。古人就有“画品即人品”的说法,一个人的性格秉性在作品中藏不住。如果追名逐利,画作就会俗不可耐。唯有高洁出尘,才能画出山水的灵气、山水的魂魄。
从《枯树寒山》中可以看到元代名家王蒙的笔墨特征,他从传统入手,画密体山水,用笔追求圆厚。圆,是柔中带刚的意思;厚,是浑厚内敛的意思。黄秋园借此表现出宋朝山水的气象。
黄秋园 枯树寒山 局部
气象在这里是气派的意思,而不是指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宋朝画家擅长观察,可以在创作中再现自然山水的神韵。有人把宋朝画家的风格成因归结于骨法,范宽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画家。《枯树寒山》在构图上采用了“顶天立地”的全景模式,表现出高山的霸悍气质。想想冬日的大山,山体的沟壑脉络少了植被的遮挡,就像画中那样伟岸雄奇。
当然了,黄秋园在创作中也有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审美情趣。为了增强构图的变化,丰富画面的空间层次,他完善了全景式构图。前景处画了两山并峙,一大一小相互呼应。远处采用简笔勾勒,只画山形。再用渔人泛舟寒江之上,补足画中的文人意趣。
黄秋园 枯树寒山 局部
黄秋园用写意的笔法,表现出宋朝画家的格局。层峦叠嶂,骨体坚实,强调山水空间纵深感的同时,用变化多端的笔墨节奏破除茂密笔法带来的呆板生硬。哪怕是冬日的大山,他也会画满枯树,增加画面的张力。可以说,他对传统技法的领悟,已经到了极致。黄秋园之后,再也没人达到这般造化。
有人用“含英咀华,自成一家”概括黄秋园的艺术成就,就连大师李可染看了他的作品之后,都要拿自己的心仪作品与之交换。对于这样高的评价,黄秋园当之无愧。
黄秋园 枯树寒山 局部
黄秋园的传统功底如此之深和他的经历有关。他曾经说过,在他卖画的那个年代,客人要什么,画家必须画什么。有过这些磨砺,历朝名家画风已经烂熟于心。再加上不懈努力,借古开今,才有了师法自然的画坛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