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荀子》: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来源:大道知行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7-17

《荀子·大略》中有云:“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能够深刻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够较好地解决事物的疑难。致知以求理为要,践行以克难为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治学之道。此道可分为博学与笃行两个方面,学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古人关于博学和笃行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如何才能做到“善学者尽其理”?首先,要以“学而不厌”的态度泛观博览,不断学习,拥有广泛的知识储备,从而提升自我的学识和德行。《周易》大畜卦《象传》说:“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其次,要有化繁为简、融会贯通的能力。张之洞说:“读书贵博贵精尤贵通……然必先求博,则不至以臆说俗见为通;先须求精,则不至以混乱无主为通。不博不精,通字难言。”

学问如何才能由博到精再到通?《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其看来,由博学到精通还需要经历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层层淬炼。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须相结合,而思虑则须审慎,因为思虑过多则容易思绪纷乱而不能专一,思虑过度则容易不切实际而有失客观,而思虑肤浅则不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所以思之不可不慎,不得其法则徒劳而无益。只有审慎地思虑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当经历博学、审问、慎思之后,会形成一套思想理论和评判体系,而在将其付诸实践之前,还需要对其进行明晰地分辨,亦即可行性的论证。“明辨”乃是治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笃行”的开端。

笃行之义包含两层,一是对常规之事能切实去做,持之以恒;二是对困难之事能不畏艰难,勇于承担。中国古人历来重视践行,如《论语》中的“力行近乎仁”,《墨子》中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荀子》中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等,都将践行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践行之难在于如何在困境中持之以恒。荀子云:“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君子要有恒德,不因遭受到困苦和艰难就改变自己的志向。只有拥有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品格才能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将“善学”与“善行”有机结合,通过“善学”汲取古今之经验,积攒知识,通过“善行”不断克服困难、追求卓越,最终定会事有所成。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