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100多年前,“勃拉高明信片”讲述的老上海故事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6-15

在微信群,一张1904年寄出的明信片旧照,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明信片上有“上海勃拉高启”字样,汉字“启”就是开启、打开的意思,在信函中使用,就是“收”、“收件人”的意思。许多人不表示疑惑,这位“勃拉高”的名气竟能如此威震上海,通讯地址只写“上海”,他就能够收到信函吗?

答案并非如此。“启”还有向公众说明事情的意思,在报刊上向公众事情的文章就叫做“启”、“启事”、“小启”等,此“勃拉高启”就是“勃拉高发布的启事”,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家自制或委托出版发行机构代制的广告明信片。这个老上海“勃拉高明信片”,也有一番故事。

▲ 勃拉高明信片,位置是福州路河南路交叉路口

明信片一般可以分为“含资”和“无资”两大类,含资明信片是由邮政发行的,这种明信片已含了邮寄的费用,用户只要在明信片上填写收件人地址,以及信的内容,邮政局就会将明信片寄送到收件人手中。因其“含资”,价钱也略贵一些。含资明信片的主要功能是信件,所以印刷也相对简单,但它同时又是邮品,收藏价值更高。

19世纪末,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可以将清晰的照片、精美的画片印到纸上,人们也就随之将照片、图画印在明信片上。吃官饭的邮政部门没有那么多心思去做这种事,于是商家钻了这个空子,这种明信片的样式仿含资明信片,但不含邮资,必须加贴邮票才能被邮局接受代寄。因其不含邮资,仅是一种印刷品,收藏价值就低多了。

同样,无资明信片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被贴上邮票,加盖邮政局印戳被实寄过的,称之“实寄明信片”,它可以被视为邮品,收藏价值较高;另一类并没有实寄过,那它就是一张普通的无资明信片,只是一种印刷品而已。

▲ 这张“勃拉高明信片”,贴上邮票就可以邮寄

无资明信片只是一种印刷品,发行者为了使人们喜欢它而去购买,除了在印刷上下功夫外,更注重明信片上印的图案内容。所以,早期在中国印刷和发行的明信片大多会选用中国的风景、风情、风物作为图案,而发行明信片的机构又集中在上海,所以,以上海为背景的明信片的种类最多。

印刷明信片的成本不高,但其流行颇广,于是明信片也被个别商家利用作为广告。笔者见过的广告明信片不少,最具个性和特色的当属“新大昌洋行”的“勃拉高启”广告明信片,他们自己不印刷、不制作明信片,而只是将自己的广告加印到相关发行机构的明信片上,还真的起到了广而告之的结果。

▲ 邮政发行的含资明信片,几乎没有图案

新大昌洋行(Bracco & Co. ,C)是一家意大利商行,由意大利商人勃拉高(C. Bracco,后来也被译为布拉科)于1900年创办于上海。最初行址在九江路,1904年接办法商大昌洋行(Gaillard Jeune, J.)的进口业务,1906年迁至四川路8号。该商行主要经营意大利、法国、美国的葡萄酒、烈酒、果品、包装食品等的进口、批发贸易,中国古玩、兽皮、茶叶等的出口业务,还代理欧洲多国的多家公司在华业务,并在上海的多处设有商品陈列柜。

约1931年,勃拉高退休回国,洋行被他的老乡梅罗(G. Minarolo)接盘,仍使用“新大昌”行名,但行址迁到“36-38 Rue du Consulat”,就是今天的金陵东路36-38号。

▲ 这张明信片上也印有“江北小车 上海 勃拉高启”字样

▲ 四川路125号新大昌洋行

▲ 四川路129号(今621号)新大昌洋行在南面隔壁,1925年

▲ 1937年登记,新大昌洋行在公馆马路(金陵东路)36-38号

“新大昌”的明信片主要用于广告,而对象主要是他们在海外的客户。所以,他们的明信片图案选择上多为中国风情、风俗,既能使他们代理的欧洲公司了解“新大昌”的业绩,这些充满东方异国风情的题材也能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和猎奇心理,从而加强商行与客户的合作。

▲ 清末的三角地小菜场,新大昌洋行在四川路8号

这一张英文说明为“Hongkew Market”的明信片,对应的中文应为“虹口市场”。这个室内菜场建于1891年,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家室内菜场,木结构,四周不设墙,可以增加菜场通风和方便人们进出。

上海当时虽已有发电,但发电量很少,电费昂贵,用电灯是十分靡费的。于是,菜场在中间设计有亭式的天窗,既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又能提高通风。这个菜场位于虹口文监师路、密勒路、汉璧礼路(今塘沽路、峨眉路和汉阳路)相互交叉的三角形地块上,上海人称之“三角地”或“三角小菜场”。

1916年后又将该建筑拆除,重建为二层(部分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室内菜场,底层主要为蔬菜市场,二层为鱼肉类副食品柜,以及包装食品柜、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柜,三层部分设点心店,部分为管理人员办公室。一直到20世纪末,“三角地”是上海最著名、规模最大的菜场,1997年拆除,原址为“三角地大楼”。

这张明信片上印有“上海虹口售卖外国水果场。新鲜酸橘、苹果、蜜橘,欲买者请至四川路八号进口,新大昌洋行场启”。从行文来看,“新大昌”设在三角地小菜场的并不是摊位,而是陈列柜,真的要买卖、批发还得到“四川路八号”的洋行里才行。文中提到的“酸橘”应该是柠檬,蜜橘应是橙子。

另一张题为“上海乡下”的明信片,已难以追溯是上海乡下的哪个地方,左侧前面一幢建筑的山墙与今日上海建筑中的山墙样式相去甚大,这种山墙俗称“观音兜”。大概是它的样子像佛教造型中观音菩萨身披的兜蓬相似,才会有这样的名称。民间认为,观音菩萨一手持一瓷瓶,一手持一细柳枝,只要她用柳枝蘸上一点水,顺手一洒,天下就会下瓢泼大雨。所以,把建筑山墙建成观音兜的形状,用于厌胜,可以防止火灾。虽是瞎三话四,却十分有趣。“观音兜”曾是上海建筑的特色,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如今,在崇明竖新镇仙桥村,还能看到一两幢老式民房保留着这种建筑样式,其它地方已经很少见到了。

▲ 勃拉高明信片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