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瞎吹大女主,我都快忘了女人还能是她这样的
不怕告诉大家,我最近陷入了创作低潮期。
老想打破原来的套路,搞点新花活。
比如和娱乐圈站开一段距离,写写我们普女的人生百味。
也想打破公号的粗略浏览习惯,整点独一份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步子有点大,扯到了……我没有,那就扯到了马英俊成年后的表弟的那什么。
累得四仰八叉,却收效甚微,忍不住骂自己竟干些费力不讨好的蠢事。
每天深夜打开电脑前,都对自己说:别搞有的没的,快点躺平。
等真的打了10分钟字后,又开始犯贱。
就是管不住那双手,就是想敲出点跟别人,也跟昨天的我不一样的东西。
因为我脑子里总在回荡一个老女人的声音,她告诉我:
「人是没有年龄的差别的,只有追求自我和不追求自我的差别。」
这个老女人是今天这篇的主角。
她来自一部9分神剧。
这部神剧快二十年了,可能在座的各位看过的不多。
但它不该是一部小众剧。
里面探讨的话题,比那些打着现实旗号,实则都是堆砌热搜话题的国产剧,普世多了。
而且越是在全员喊累,喊卷不动了、要躺平的时候,越适合翻出来看。
你一定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
那个答案就是: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人。
可以有我们今天的主角,年过50,未婚没房,在女子单身旅馆里一住三十年。
大学教授,整天顶着一脸大浓妆。
老友笑她一把年纪,还给自己化成这样。
教授昂头噘嘴,眼神比少女漫画主角还傲娇:我就喜欢大浓妆,怎么了!
然后拍拍自己的脸:浓妆就是我的素颜。
她也笑话她朋友,一把年纪,还老整“小兔兔”那种叠词装可爱。
当然都是玩笑话。
哪怕朋友年纪轻轻就放弃学业,嫁人当主妇,陪老公卖了一辈子豆腐,还非得说自己很幸福,一点没有“独立女性自觉”。
教授听完,也会点点头说:我现在可以理解你的想法了。
这部剧里不管已婚还是单身,彼此都不会死气白咧非得证明对方不幸。
就跟这对老朋友似的。
站在一起望向远方,可能也会感慨几句:如果我们交换人生,会不会比现在更快乐?
最后哈哈一笑:我们都不后悔,因为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人生。
它就是告诉你,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人。
可以有色情漫画家,不入流的。
赚不到钱,出不了名,被出版社编辑嘲笑:“你哪来的资格提建议?”
委屈地掉眼泪,然后冲自己喊话:有什么好哭的,这不是常有的事。
可以有约定一起存硬币的女中学生。
其中一个没存几天就打碎了储蓄罐,买了画笔和颜料,开始了不断打破重建、朝前走的人生。35岁那年,已经是知名插画师。
也可以有一直遵守约定的老实人,硬币攒到35岁,然后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凡的人生。
可以有涂指甲油的男人,有变性人,有斗鸡眼女警官。
有追求自我的人,也有不追求的人。
推荐你们都去看这部剧,《西瓜》。
如果一辈子只看一部日剧,就看《西瓜》吧,里面都是国产剧里看不到的普通女人。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称赞一个女性角色足够经典,只能想到“大女主”这一个形容词。
《大明宫词》里的武则天,大声说出“女人不能称帝只不过是一个过时而不合理的传统”。她是了不起的大女主。
《大宅门》里的二奶奶,在废柴男人中间挺身而出,重振家族。她是大女主。
《孝庄秘史》里的大玉儿,历经三朝和三个男人,撑起了清朝江山。她是大女主。
可这些女主,最精彩、最有张力的部分,不是她们怎么战胜男人和其他女人,攀上人生巅峰。
恰恰相反,是哪怕拥有了全世界,最渴望的还是一份平凡的感情。但往往不可得,像歌里唱的“天阔阔雪漫漫共谁同航”。
所以我喜欢把她们当成另一种意义的普女来解读。
开挂的大女主千篇一律,而普女却各有各的魅力。
那时写过:
当有没有钱,漂不漂亮,有没有男人追,成为评价一个女人成功与否的唯三标准时,才相应诞生了普女这个概念。
看普女如何被单一价值观绑架,又是如冲破偏见,自我疗愈的过程,难道不比大女主杀遍四方爽多了?
二十年前的国产剧,把传奇女人当普通人来拍。
二十年后,普通女人从国产剧里消失了。
连对经典老剧里的女人,都在用那套“大女主价值观”去重新解读。
不怪观众的审美变狭隘,都怪社交媒体操控了我们的注意力。
满屏都是靠展示漂亮可爱性感聪明,获得成功的女人。
本来是小概率事件,被安上了多倍大头特效,也放大了普通人的普通。
国产剧对社会的洞察,假如有的话,也是滞后的。
去年全网言必内卷,今年《小舍得》那种热搜特供剧,就把主题定成“中产焦虑”。
但现实中普通人已经卷不动了,只想平平地躺下去。
成功和不够成功的意义都被无限放大。
背后是同一套价值观:这个世界上只欢迎一种人。
如果你没在35岁前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就只能躺平,失去所有可能性。
所以“大女主”成了女观众的刚需。
70年代末香港经济腾飞时期,女性纷纷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竞争时,亦舒写过一句话:
「现实生活中,有泪不轻弹的时代女性,感情都寄托在小说里头。」
这里化用一下,大概是:
「现实生活中躺平的时代女性,梦想都寄托在大女主身上。」
不如换个角度,不再唯成功论。
逃离内卷,并不只有自嘲躺平这一招。
还可以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人,有我这样的人也是可以的。
你不需要什么大女主榜样,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这就是《西瓜》要讲的事。
我有好几部私藏好剧,每到低潮期,都要打开刷两集,总能在里面获得点什么。
《西瓜》是其中最不好写的一部。
没办法介绍里面的情节,因为没有情节。
只有金黄色的阳光;蝉鸣透过茂密的树叶洒进院子。
院前是一片开得正盛的向日葵;西瓜泡在院前的小溪里。
屋檐下挂着风铃,风吹过就叮铃叮铃好听地响着。
里面的人,说话动作都是慢慢的。
《西瓜》里不只没有大女主,连女主都没有。
就是四个普通女人,在一间单身旅馆里,吃饭,读报,上班,下班,偶尔喝酒,晚上聊天。
就说说她们的几次聊天吧。
「我们什么都能做到,没有什么太晚」
基子34岁了,穿同一套制服,坐在同一个工位,做同一份工作,过了十几年。
她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那个单方面守约存钱的老实人。
每个人都说她无聊呆板没意思,比不上她的同事兼好友马场万里子。
即便这位万里子卷走公司几百万,成为通缉犯,还是让人忍不住称赞,那是个很帅气的人。
如果可以选择,基子想成为万里子,而不是她自己。
因为未婚,同事嘲笑她就像还没被吃就烂掉的西瓜。
基子把那颗烂掉的西瓜带回旅馆。在院子里种下瓜子,还立了个“西瓜之墓”。
像是哀悼自己还没开始,就已经逝去的青春。
可是教授告诉她:
“人是没有年龄的差别的,只有追求自我和不追求自我的差别。”
“我们什么都能做到,没有什么太晚。”
30岁的基子不好意思相亲。
教授50多了,还大大方方对年轻人说自己依然期待爱情。
“怕什么,50岁也是花期。”
穿着非洲朋友送的草裙上街。年轻女助手害怕被当成奇装异服的怪人,装作不认识她。
教授才不管别人的眼光,在东京街头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
路遇棒球队,小伙子们像看西洋镜一样打量她。
教授哈哈一笑,冲他们打招呼:比赛要加油啊。
路见不平,反手就是一拳。
把人刘海薅了下来。不打不相识,打完架又搭着肩膀去拍大头贴。
男生在课上说句,女生果然就是不行。立刻请他出去,理由是“这里不是听你如此没常识的话”的地方。
2003年,就已经有人拍出如此帅气的中女角色了。
快20年后,国产剧还在老生常谈这个市场不给中女机会,剧里的“老女人”只有婆婆妈妈。
基子在教授和其他合租人的影响下,慢慢接受自己。
对自己说:「我们也很伟大,因为我们承认自己的平凡。」
有一集,基子和色情漫画家开车去海边,两个没出息的女人,把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埋进沙子里。
画外音响起,这是我可以读一辈子的句子:
「才能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
即使没有才能也有可以放进漂亮首饰盒里的宝贵瞬间。
比如很寂寞的时候,有个人过来对你说,很寂寞吧。」
《西瓜》就是那部对我说“很寂寞吧”的剧。
温柔地告诉像我这种没才能的人:“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我这样的人也是可以的。”
但它又不是让你躺平,而是依然相信自己是唯一的神话。
比如基子,她的“西瓜之墓”竟然发了芽。
仿佛在告诉她:34岁并不是一个女人的结束,也可能是新生。
还比如教授,终于离开住了几十年的旅馆,走向新的人生。
走着走着崴了一下脚。站稳后一本正经地对自己说:
我可不能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踉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