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遭乡村教师嫌弃,孩子挽留,老师却含泪表示承受不起
大学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时间总会在指尖夹缝中如流沙般消失,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唯有回忆,可以久久地让人回味,这里的每一份感动,每一次的付出,都会成为我们人生宝贵的记忆。
大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经历,会利用寒暑假或者在毕业前的实习期间,选择参加国家支持贫困山区的教育计划,到偏远的贫困山区进行短暂的支援教育活动。
大学生短暂的支教经历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奔赴偏远的西部地区,扎根于基层支教,教书育人,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篇章,为广袤的土地上带去了无尽的活力,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了新希望
无数从四面八方来的支教大学生,为能把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一些,让那里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努力艰难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支教老师毫无保留的信任,远远超出支教老师的点滴付出,唯一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因素关系,使得支教老师不能成为永远的保留,而只是短暂的驻留。
乡村学生不舍支教老师的离开,为此乡村教师说出实情
卢老师是一所偏远山村小学的班主任,教孩子们语文,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但是,上级给乡里安排了几个大学生,过来学校支教以后,这些大学生就会给孩子们讲一些在书本上还有生活中根本了解不到的新鲜事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热情就高涨起来,经常的围着支教老师们转。
大学生老师短暂的支教结束即将要离开时,这些山里的孩子都是非常不舍得老师的离开,有的孩子哭着对老师说。“老师,我们真的不希望让你们离开,你们能不能够留下来?”
面对着孩子们清澈无助的眼神,却依然无法挽留大学生老师离开的脚步。孩子们很失落。
从此孩子们上课都心不在焉,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卢老师很心疼这些孩子,却又能如何呢?
卢老师饱含热泪对校长说,“这些支教的大学生假期还是别来了,这些孩子真的承受不起。”
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支教,已经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说“三支一扶”的大学生,会因为一些基层的服务单位有闲余岗位的时候,优先的考核录用。
因此,一些大学生是为了给自己的履历“镀金”,才会勉为其难地参加大学生支教活动。
大学生在实际支教过程中并没有真心的付出,责任心也不强,完全就是为了混“支教”经历,
来到偏远山村后还要求有城里人的住宿和伙食条件等等,还没有干工作就谈报酬的也是大有人在的。
因此,许多的乡村教师宁可自己累一下,也不希望支教的大学生再来添乱。
乡村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出路
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强盛,中国以农立国,所以中国的根基就在于大力发展乡村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更是高达九个多亿。如此多的人口基数与其配套的教育规模与需求也最大。
但是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为乡村的孩子们传播文化知识的乡村老师的队伍却寥寥无几,再加上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即便位数不多的乡村老师的工资都很难按时全额的发放。
乡村孩子们对于互联网,对于多媒体教学知之甚少,对于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都不是很清楚,孩子们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也是十分困难。
面对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薄弱,更多的家长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而选择长年外出打工,而学生则被送进了城里的寄宿制学校,一批批留守儿童就这样“产生”了。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只能选择留守在偏远的乡村由自己的爷爷奶奶看管,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
未来乡村教育的出路,一个是国家的政策调整,把更多的投入到乡村教育上来,培养大量的乡村教师,完善乡村教育的体制,改善乡村教育贫困落后的面貌。
鼓励社会成功人士加入到改善乡村教育的事业上来,也让乡村教育用上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教育,让那些不能出山的孩子也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编者寄语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进程、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需要我们全国人民共同的智慧上下一心,用实际行动去助力教育强国的早日实现,最终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